近来,在悉尼、墨尔本等澳大利亚城市的中、小学校里,出现了许多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孩子。他们不仅长相与众不同,而且学习成绩出众,给往日学习气氛甚差的澳大利亚校园带来了一股新气象。
中国孩子在澳大利亚学校里所面临的困难也是可以想见的。首先就是语言不通的问题。他们的英语关是怎么过的呢?据了解,一部分孩子是先到当地政府专为非英语背景的成人或儿童设立的移民英语学校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再进入普通中、小学校学习;也有一部分孩子是直接插入中、小学校就读的。不管是否事先经过英语培训,绝大多数孩子刚入学时都存在语言障碍。由于他们既听不懂老师和同学们说的话,自己有话又说不出来,使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更加重了心理负担。好在这个过程对孩子来说并不太长久,通常有半年左右时间,听和说就能基本过关了,读和写则需要较长的时间。
不少学校为了帮助中国孩子更快地掌握英语,指定专门的教师和规定专门的时间给他们补习英语,平时对他们也给予更多的关照,因此,大多数中国孩子的校园生活是愉快的。但是也确有一些生性胆怯,语言能力较弱的孩子,难以适应澳大利亚的新环境。他们在学校里很少与同学们交往,感觉压抑和孤独。久而久之,难免形成一种自卑和过分敏感的心态,这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显然是无益的,尤其是对在异域和异族环境中生活更为不利。
很多人问,在澳大利亚的中小学校里究竟有没有种族和民族歧视?公正地说,我认为绝大多数澳大利亚老师和学生是不抱种族和民族偏见的。他们通常对中国孩子都十分友好。比如学校鼓励他们继续使用中国名字,有时还让他们在课堂上教其他同学讲几句中国话,在平时的学习和课余生活中对不同种族和民族的学生也能做到一视同仁。但是也不能否认,在某些场合下还是有人会无意或有意地流露出某种种族或民族偏见来的。通常在低年级学生中还没有种族和民族意识,而在高年级学生中这种意识便逐渐形成了,并且随之也会发生某些歧视甚至欺侮中国同学的事情,包括有些中国同学在当地同学面前常有“低人三分”的自卑感,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种族和民族偏见。至于社会上存在的形形色色的种族和民族偏见与歧视,更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校里来的。
一般来说,越是移民,越是教育程度低的人,越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种族和民族偏见与歧视就越强烈,其原因就不必在这里细说了。所以中国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外部环境好一些的学校去读书。但是迫于经济条件,大多数孩子还是在公立学校里上学,因而有时会受到某些不公正的对待也就很难避免了。
不过,我认为对中国的“小留学生”们来说,上述问题还不是最主要的。更主要的倒是西方文化教育已经和将会给他们带来的深远影响。孩子不同于成人,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从小开始接受西方文化教育,不必经历两种文化冲突的痛苦和选择,这可以说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处在于他们正因为没有固有文化的束缚,而可以更容易地接受西方文化教育。坏处则是,也因为由此而使他们往往没有选择的能力,弄不好就把西方文化中的某些弊端也学过来了,甚至是先学到了手。有些未必就是文化上的问题,纯属当前西方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也影响到了那些中国的“小留学生”身上,因而不能不使他们的家长们为之忧虑。据我所知,许多家长都给自己的孩子额外地补习中国文化知识。但是,这样做充其量也就是保证他们的孩子还会说中国话和写中国字罢了。小小的中国家庭是根本无法与整个西方社会相匹敌的。也许要不了两三年,这些“小留学生”们,除了他们的相貌之外,很难再找出与澳大利亚人的其他区别来了,那时又会是一种什么情景呢?
当然,我们现在还无从知道这批“小留学生”们未来的命运。澳大利亚政府能否允许他们签证期满后继续“留学”,现在还不得而知。当初他们因意外的机遇来澳大利亚读书,日后也可能由于他们而使他们的父母得以在澳大利亚继续居住下去。因为澳大利亚政府是没有理由中止这些“小留学生”们的学业的,当然也就没有理由拒绝他们的父母留在澳大利亚执行监护的权利。也许有朝一日,这批“小留学生”中的某些人,能够学有所长,成为澳大利亚社会的佼佼者;也许他们中的更多人会返回祖国或走向其他国家,等待他们的将是新的磨难和新的机遇。总之,不管怎样,作为中国近代留学史上的一个奇观,无论对他们自己,还是对中国和澳大利亚社会,都将产生长远的影响。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